7月30日,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在京召開《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2》《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22》發布會。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劍波、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、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馬明偉等出席會議,國家相關部委、地方政府能源主管部門、行業協會、能源電力企業、研究機構和高校、設計單位、金融機構、民營企業及媒體通過莅臨現場,觀看新華社現場雲、微博直播中國和中國能建直播的方式參加了會議,共計38.6萬餘人次。 兩本報告對我國2021年能源、電力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、重點歸納,對行業發展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研判,并以專題文章的形式對“十四五”期間能源電力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。 能源發展實現“十四五”良好開局 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指出,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開局之年。在“四個革命、一個合作”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,我國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實現良好開局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們要錨定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标,深入實施能源安全新戰略,着力構建現代能源體系,加快建設能源強國。電規總院連續六年編寫發布《中國能源發展報告》《中國電力發展報告》,對于凝聚各方智慧、彙聚各方力量,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表示,從當前能源發展形勢來看,全球能源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,低碳轉型推動全球能源格局重塑。為實現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的統一,改革創新将逐步成為能源轉型的根本動力。未來一段時期,能源改革創新必須要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和實現“雙碳”目标兩個主題,着重關注産業鍊、供應鍊、創新鍊的對接,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,加快能源領域關鍵技術和裝備攻關,統籌推進“補短闆”和“鍛長闆”,構築支撐能源轉型變革的先發優勢和話語權。劉吉臻認為,兩本報告是電規總院以創新精神引領行業發展的重要擔當,對全行業具有重大意義,扮演了指引低碳轉型的“風向标”角色,指明了能源電力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。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馬明偉表示,“十三五”以來,我國能源供應保障基礎不斷夯實,資源配置能力明顯提升,能源結構持續優化,低碳轉型成效顯著,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,“人人享有電力”得到有力保障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國步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新階段,能源低碳轉型進入重要“窗口期”。 電規總院黨委書記、院長杜忠明表示,2021年,全球經濟發展逐步進入疫情後的複蘇期,能源供需格局進一步調整。我國能源行業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取得了豐碩成果,實現了“十四五”的良好開局。立足當下,我們面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之勢,面臨全球能源危機不斷惡化的潛在風險,必須正确把握好發展和減排、整體和局部、長遠目标和短期目标、政府和市場四個關系,着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,加快推動清潔能源可靠替代。 《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2》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 電規總院院長助理、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世宇表示,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高,2021年一次能源生産總量達到43.3億噸标準煤,同比增長6.3%,增速較上年提高3.8個百分點。煤、油、氣産量穩步提高,原煤産量41.3億噸創曆史新高。原油産量1.99億噸,連續三年持續穩定增長。天然氣産量2076億立方米,連續五年增産超過100億立方米。電力生産較快增長,全年新增發電量超過7500億千瓦時,創曆史新高。能源儲運設施建設穩步推進,主要煤運通道運輸能力持續加強,跨省區輸電通道布局不斷完善,儲氣庫、LNG接收站規模穩定增長,油氣管網互聯互通進一步增強。 2015-2021年一次能源生産總量及同比增速 《能源報告》顯示,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。2021年我國能源生産和消費結構顯著優化,清潔能源生産比重同比提高0.8個百分點,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同比提高0.7個百分點。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,能耗強度同比降低2.7%,碳排放強度同比降低3.8%。可再生能源發展邁上新台階,風電、太陽能發電裝機雙雙突破3億千瓦,海上風電裝機躍居世界第一,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區大型風光發電基地加快建設。化石能源消費合理控制,煤炭、石油消費增速低于能源消費總量增速0.6、2.2個百分點。 2020年、2021年能源消費結構對比 劉世宇表示,我國能源技術水平持續提升,海上風電技術、先進光伏發電技術、制氫技術、超導輸電技術、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等相繼取得關鍵進展,自主核電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。一批重大創新工程取得積極進展,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發電,亞洲首個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成功并網,世界參數最高、容量最大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組投運,全國最大光熱電站開建,千億方“深海一号”大氣田投産。《能源報告》顯示,我國能源體制改革繼續深化。電力市場化交易電量同比增長17.2%,占全社會用電量的44.6%,第一批8個現貨市場試點開展長周期結算試運行。輸配電價體系進一步完善,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全面放開。能源領域對外合作持續深化,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,境外綠色能源項目順利開展。構建面向未來的現代能源體系 針對構建面向未來的現代能源體系,《能源報告》提出了三方面研判: 一是實現“碳達峰”需要更加注重能源消費環節。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能源需求還将保持剛性增長,節能提效是實現“碳達峰”目标的關鍵舉措。 二是能源低碳轉型的節奏應科學務實。2020年-2040年,我國能源轉型總體處于“積極替代階段”;2040年到2060年,能源轉型進入“加速替代階段”。 三是“綠氫”及其衍生品将成為重大戰略關鍵技術。需要盡快破除當前存在的多頭管理、标準缺失等政策性障礙,推動氫能産業盡快實現規模化發展。 《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22》夯實電力供應安全基礎電規總院副總工程師、電力發展研究院院長徐東傑表示,2021年,我國電力供應保障能力逐步夯實,全國發電裝機23.8億千瓦,同比增長9.5%;發電量8.4萬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4.0%。電力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加速,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7%,風電、光伏發電裝機占比達到26.7%;煤電裝機比重降至46.6%。電力資源配置能力持續加強,區域電網網架進一步優化,“西電東送”規模2.9億千瓦,同比增長6.7%。 2021年全國各類電源發電裝機和發電量(億千瓦、萬億千瓦時) 徐東傑指出,2021年,我國全社會用電量8.3萬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10.3%,達到曆史最高水平,對電力供應帶來極大挑戰。疊加燃料價格、極端天氣等多重因素影響,部分地區電力供應緊張。《電力報告》指出,未來三年,電力需求仍保持剛性增長,電力供需總體趨緊,加之不穩定電源裝機比重持續增加、支撐性電源建設面臨諸多約束、電網形态日趨複雜,保障電力供應安全成為首要任務。《電力報告》提出,電力供應需按照先立後破原則,着力提升基礎保供能力建設。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,統籌綠色與安全,優化煤電布局,圍繞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外送消納布局一批支撐性調節性煤電,有效支撐大規模、高比例新能源并網和送出,提升通道利用率;在負荷中心地區,視電力供需形勢布局一批支撐性自用煤電。《電力報告》指出,“十三五”以來,新能源實現了跨越式發展,裝機、電量占比顯著提升,發電裝機占比由14%提升至26%左右,發電量占比由5%提升至12%左右。然而,新能源電量總體上占比仍然偏低,電力支撐能力相比常規電源存在較大差距,未形成可靠替代。未來,需要加快構建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,依托沙漠、戈壁、荒漠,以及采煤沉陷區,通過多能互補形式,推進新能源基地化開發,探索建立新能源基地有效供給和有效替代新模式。在省内優化布局一批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,合理布局“新能源+儲能”一體化友好型新能源電站,推廣應用多時間尺度功率預測、智慧調控等技術,有效提升新能源可靠支撐能力和消納水平。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《電力報告》提出,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确保如期實現“雙碳”戰略的重要舉措,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、建設能源強國的核心要求,是推動電力行業轉型的重中之重。《電力報告》指出,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要以适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利用為主要目标,以适應電力市場規範高效運行為基本要求,以源網荷儲互動為基本特征,以“大電網”和“分布式”兼容并舉為主要形态,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重要基礎,以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重要支撐。《電力報告》提出,為支撐新型電力系統下電力供應和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并網,需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布局,統籌發展電源側、電網側、用戶側新型儲能。完善新型儲能投資運營模式、體制機制,因地制宜推動“新能源+儲能”、“共享儲能”等創新發展模式。需加快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,健全多層次市場體系,推進中長期、現貨、輔助服務市場協調運行。建立完善煤電、儲能等容量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。完善輸配電價成本監審機制,優化輸配電價結構。會議期間,電規總院部分專家針對“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主要思路研究”“未來三年電力供需形勢分析”“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趨勢分析”“ 電網側新型儲能發展需求分析”“氫能在我國雙碳戰略中的作用”“全球電制燃料技術發展分析”“新型電力系統下的傳統電源電價機制思考”“ 進一步優化綠色電力交易機制的幾點思考和建議”等八大行業關注的焦點問題,分享了研究成果和觀點。 七秩風雨正芳華,奮楫笃行問未來。電規總院始終與能源電力行業發展同呼吸、共命運,以建設科技型、數字型、企業型、實踐型國家級“四型”智庫為目标,以為國家、為行業貢獻總院之智、總院之力為己任。電規總院将傳承“報國、專業、創新、拼搏”的總院精神,秉承“科學求實、客觀公正、開放創新、合作共赢”的理念,繼續為各級政府、企業、機構提供優質的咨詢服務,為構建綠色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供高質量的智力支持,為國家和行業的科學發展做出新的貢獻,以實幹實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。(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 來源:電規總院) |